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今天學哲學了沒》審閱者《序》

基於某些考量,《今天學哲學了沒》這本書的篇幅已經達到頁數的上限(320頁),於是,大家可以發現,這本書沒有《序》。我跟陳以森都覺得這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我們決定發一個非正式的《序》。由於我已經寫過一篇簡介,因此,我十分感謝陳以森願意以審閱者的身分完成這篇《序》;我也希望這篇《序》可以讓這本書更加完整。


審閱者序
文/陳以森

一、緣起

去年(2012年)中,智皓跟我說他要寫一本哲學普及讀物。他找我擔任審閱者以及協助提供資料的工作。我知道智皓立志成為哲學推廣者,聽到他要寫書令我十分高興,因此當下一口答應他。不過我沒有與出版社有任何形式的簽約與接觸,也沒有掛名,所以只能算是「非正式的」審閱者。

去年底,智皓已經完成了若干章節的初稿,我便開始進行工作。直到今年,全書的初稿完成。期間,我們針對寫作方向、用字遣詞、內容取捨、學理見解、資料收集等問題進行了許許多多的討論。在無數個夜晚中,智皓與我針對上述的問題熱烈地辯論。我常常在睡夢中被智皓打來的電話驚醒,為的就是討論某位哲學家的思想該如何定位與詮釋。我自己也常冒昧地打電話給他,為的就是跟他說我覺得某章某節怎麼寫會比較好。今年四月,《今天學哲學了沒》終於正式出版了。我在這裡想要恭喜智皓,因為這本書代表著他的哲學推廣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在這本書出版之後的幾天,我突然想到這本書缺少了一個正式的序言,便力勸身為作者的他為本書作序。智皓說他已經為本書寫了一篇「介紹」,便把作序的任務交付給我。

智皓曾說他所寫的介紹是給一般讀者的。經過商量之後,我們決定這篇序的主要對象是針對哲學專業的讀者。由於這是一本哲普書,在用語以及說明方面力求親切、清晰,因此就哲學專業的讀者來看,本書難免有概念不清,或者不夠精確的問題。所以本篇序的目的就是向他們說明本書的內容安排及相關的問題,以示負責。

二、詞彙

首先是用語的問題。哲學家喜歡區分概念。常常一個我們平時使用的概念被哲學家們區分得支離破碎。為了能精確地談這些概念,哲學家們不得不發明一些詰屈拗口的詞彙,「證成」(justification)就是一個例子。在知識論中,「證成」原指「支持主張、信念的條件、根據或理由」。在日常口語中,「證據」(evidence)是較為常見的詞彙。但是在知識論學界內,「證據」被用來指「保證信念為真的條件、根據」,所以證據只是證成的其中一種而已。但是為了親近讀者,在本書裡,我們使用「證據」來取代「證成」。除此之外,在哲學界,我們會說一項信念為真或為假,而不會說一項信念正確或不正確。但是為了相同的理由,在本書裡,「正確」被用來形容信念為真。除了上述兩個例子之外,本書其他類似的用語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三、邏輯
 
身為哲學的主科之一,邏輯學或邏輯哲學的介紹在本書裡卻是相對薄弱。主要的理由之一是邏輯學預設了較多技術性的知識,為了不讓讀者的負擔過重,我們必須忍痛割捨。再者,對於邏輯哲學裡較為有趣的議題,我們試圖安排到其他的學科裡面去介紹,例如形上學、語言哲學。例如,在語言哲學裡面,我們介紹了「禿子悖論」,這其實已涵蓋到當代模糊邏輯(fuzzy logic)的議題;在宗教哲學中,我們介紹了安瑟姆的本體論論證,這部分則牽涉到自由邏輯(free logic);在心靈哲學裡,我們介紹了同一性問題。在該節的第一段中,我們試圖隱約地傳達萊布尼茲定律(Leibniz’s law)這條古典邏輯公理的基本精神及其相關的問題。

另外在介紹邏輯的時候,我們說「嚴格說來,歸納論證不算真正的邏輯論證」。這項主張,對於某些哲學家而言,似乎難以認同。然而,「邏輯」一詞本身就具有高度歧義性。有時候它是指研究方法,有時候它是指研究論證的學科,有的時候它又是指「某事某物變化或運作的基本規則」。因此,暫時性的用語區分是必要的。我們這裡使用的「邏輯」一詞指的是弗雷格、羅素以降的傳統之中所謂的邏輯,但是不限於古典邏輯系統,也包含了當代非古典系統所謂的邏輯。作出這樣狹窄的定義純粹是為了討論的便利,我們無意作出任何學問的高下之分。

四、形上學

形上學的定義,在所有哲學科目的定義之中,是最具爭議性的。我們在本書中所採取的是「探討世界的本質的學科」,而這是承襲自柏拉圖看法。我們的理由是柏拉圖的形上學是歷史上現存最早具有完整體系的形上學理論,並且在當代形上學界,柏拉圖的形上學仍具有孔恩所謂「典範」的地位。試問,現今分析哲學所標榜的概念分析方法與蘇格拉底的辯證法有何區別呢?當我們看到柏拉圖筆下的巴門尼德跟蘇格拉底討論「理型是否存在」,又看到當代形上學大家,大衛˙路易斯,筆下的阿哥跟巴戈討論「洞是否存在」,我們不禁會以為兩則對話其實只是同一則,只是換了關鍵字與主角而已。除此之外,在現今英美學界的各種形上學教科書中,柏拉圖的理型論一直都是被列為必教的理論。

但是,嚴格堅守柏拉圖的觀點又會使我們過度限縮形上學的討論範圍。事實上,當代形上學的許多有趣議題並不能被納入柏拉圖所謂「世界的本質」的概念之下。柏拉圖所謂的世界的本質是指表象背後的實在,而他所謂的表象則是指物理現象。所以形上學所討論的本質必須超越物理現象。但是如此一來因果關係、時空問題、物理律決定論等等問題都不能算是形上學了。在此,我們對於世界本質的概念不像柏拉圖一樣採取這麼強的限制,我們容許物理性的事物也可以被視為世界的本質之一個選項。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需放棄上述有趣的議題。

另外,在本書中,泰利斯被描述為第一個提出形上學問題的人。這樣的看法似乎有違柏拉圖的觀點。除此之外,一般學界通常認為前蘇時期的哲學是聚焦於「自然哲學」,而非形上學。古代的自然哲學就是相當於現今的自然科學以及物理哲學、科學哲學。區分自然哲學與形上學背後預設了柏拉圖對於世界本質的觀點。但是一旦我們放寬世界本質的條件,自然哲學變成只是形上學的一部份,而泰利斯也可以被算作是形上學家。

最後關於形上學的可能疑慮則是在介紹形上學時討論到中世紀哲學的部分。在該部分,中世紀的形上學被泛稱為討論上帝存在的證明。對於專業的哲學史家而言,這部分的宣稱是不正確的。我們承認,中世紀的哲學界另有討論許許多多十分有意義的形上學問題。例如,上帝的本質是什麼?上帝與是世界的關係是什麼?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三位一體如何可能?他們也試圖調和基督教信仰與希臘哲學,以及當時的自然哲學。我們並不否定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認為這些形上學的研究都是在試圖合理化上帝存在的信仰。試問,如果上帝的存在不能與當時主流的自然哲學、形上學相容(甚至結合)的話,這些基督教士如何能夠堅定地相信上帝存在呢?因此,就我們的觀點而言,從動機而論,上帝存在的問題佔據著中世紀哲學的核心。

五、西洋哲學史、重要人物與理論

從專業哲學史家的眼光來看,本書介紹西洋哲學史的部分是最為薄弱的,尤其是希臘化哲學以及中世紀哲學的部分。主要的因素是由於我們兩人學識與訓練十分有限,再加上資料收集與消化所需的時間太長以至於無法讓內容更有深度。智皓身為作者,而我身為他的資料協力,我們必須為這部分的瑕疵負責。這是我們必須向讀者致歉的地方。然而,就一本哲普書的規模而言,我們認為現在的內容已足夠對我們敬愛的讀者們交代了。

另外,對於「科學革命對於政治哲學的影響」的部分,讀者可能會有疑慮。在該部分,我們說霍布斯的政治哲學啟發了後世人權思想以及民主的興起。然而,我們知道霍布斯的政治哲學強調絕對君權。這如何啟發民主思想呢?在這部分,我們採納了法國哲學史大家艾米兒˙布雷葉(Émile Bréhier, 1876-1952)的看法。布雷葉認為,在霍布斯以前,君權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君權神授的思想。由於霍布斯否定了基督教的看法,他將君權建立在人民契約的理論之上。然而,霍布斯的理論是不穩定的(而非不一致的),因為他將君權的至高性、絕對性,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之上。這意味著,當人民不同意這個君主時,君主將會失去正當的權威,因此,從這一點而言,君權又似乎喪失了霍布斯原先試圖建立的絕對性。布雷葉認為,經過歷史洪流的淘洗,霍布斯的絕對君權逐漸被遺忘,真正被留下來的卻是他的人民同意論的思想,而同意論正是啟發後世民主運動的思想泉源。

再來是關於康德的理論。康德的理論,在學界內正式的名稱是Transcendental Idealism。「Transcendental」這個單字是康德自創的,意旨「在心靈的層次結構中,超越經驗的層次、讓經驗成為可能的更深層的結構」。過去的中文書譯成「先驗」。但是,過去的中文書也將「a priori」譯成「先驗」。然而,「a priori」和「Transcendental」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在現今的學界,有某些人將「Transcendental」譯成「超驗」。為了避免細心的讀者有所疑惑,我們在行文中刻意避免使用到「Transcendental」這個概念,因此在本書中,「先驗」一律指 a priori的意思。

最後,作為這部分的結尾,我想交代一下這本書中關於西洋哲學史(主要部分在於第二章與第三章)的寫作資料。作為本書的主要賣點之一,我們希望盡量在本書之中引入分析哲學觀點下的西洋哲學史。中文世界本來就不乏討論西洋哲學史的著作(包含國外翻譯與中文原著),不僅有教科書,也有專業的哲學史家所寫的學術專著。這些優秀的著作長久以來養成了許許多多喜愛閱讀西洋哲學史的死忠讀者(包含專業及業餘讀者)。但是,如同分析哲學在中文世界的發展,分析哲學觀點的西洋哲學史一直都是處在相對少數的情況。分析哲學在西方學界算是相對新興的學術傳統。從弗雷格算起至今也不過一百六十五年。然而,除了哲學議題以外,分析哲學在這短短一百多年內竟產生了大量且饒富趣味的哲學史研究。我們希望能藉由本書出版的機會向讀者們介紹這些多采多姿的研究成果。

基於這樣的自我期許,我們採取了當代分析哲學史家的研究來做為寫作的參考資料。在過去重要的哲學大師之中,關於黑格爾的哲學史研究最值得一提。羅素曾說,黑格爾的理論是所有哲學家之中最難懂的。的確,這也使得黑格爾,相對於其他哲學家而言,很晚才被分析哲學史家當作專題研究的主角。因此,針對黑格爾的分析性研究之文獻相對較少。然而,我們有幸接觸到黑格爾的分析性研究的最新成果(2011年),並且作為寫作的重要參考依據。我們希望這些分析性的哲學史研究能帶給和我們一樣愛讀哲學史的讀者們一些不同、甚至是新奇的閱讀趣味。

六、結語

任何一本著作都難免有疏漏之處。對此,我們承擔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要感謝所有直接或間接幫助本書出版的人。我們更要向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大家庭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沒有他們,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最後,我們也要感謝敬愛的讀者們。讀者若有任何疑惑與意見,請不要遲疑向我們賜教。我們十分樂於接受指正。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