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超譯莊子part 2:莊子的真理觀

 

很多人抱怨我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原因其實有很多但是我不太想說明。可是blog放太久一直生灰塵也真的是很不好,所以今天我決定把之前說過的超譯莊子part 2補上。

==================================================================

前一篇我提到Putnam的形上學觀點可以用來詮釋莊子,同樣的,我認為Putnam的真理觀好像也可以用來詮釋莊子。讓我們從Putnam的真理觀開始。

Putnam的真理觀


先複習一下他的形上學觀點(內在實在論)。內在實在論主張,當我們要承認世界上有哪些物體的時候,我們必然已經透過某種概念架構來做出這樣的區分。他的真理觀也是從這個基本想法出發:

當我們要賦予一個語句或者命題真假值的時候,我們也必須預設某些概念架構。真假值無法獨立於這個概念架構來做判斷,比方說在先前詢問手上有幾個物體的例子中,透過不同的概念架構,我們可以說「手上有一個左邊紅色,右邊藍色的物體」這個命題是真的;我們也可以說「手上有兩個物體,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藍色的」這個命題是真的,兩個命題的真值來自於不同的概念架構。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因此得出Putnam是個相對主義者。Putnam自己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也針對這個部分提出他的說明,並且認為自己的主張不會蘊含相對主義(或至少,不蘊含相對主義那令人詬病的後果:人們無法真正的不同意或反對他人)。

對Putnam來說,「真」是一種理性上可被接受的性質 (rational acceptability)。這裡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要使用某種概念架構來賦予某些命題或語句「為真」的性質時,我們不能夠任意的選擇我們所想要使用的概念架構,我們所使用的概念架構必定要滿足某些條件,這些條件Putnam稱為「知識上的理想條件」(epistemically ideal condition) 。

當我們要賦予一個命題或語句真值的時候,我們採取的概念架構還必須要考量當時的知識背景、環境因素、脈絡等等,選取一個最適合的概念架構來賦予一個命題真值。因此,對Putnam來說,概念架構之間未必會是同樣好的(equally good),有的概念架構會比其它的概念架構更好,更能夠獲得truth。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身處在一個椅子的大賣場裡面,如果這賣場的光線充足,我們的視力不算太差,我們的腦袋還算清楚,沒有喝醉酒或者嗑藥的話,我們就有足夠好的條件透過我們的概念架構來主張:這個賣場裡面有許多張椅子。

在有了上述的簡述之後,我們可以切入莊子文本了。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齊物論》

這一段的白話文大概是在說:

假設兩個人互相辯論,一方勝了而另一方敗了,這就表示勝方就是正確的嗎?敗方就是錯誤的嗎?還是說其實兩方都正確,或者兩方都錯誤呢?如果我們兩個沒辦法決定誰正確,難道找一個公正的第三者來當裁判,就可以真正的判斷出到底是誰正確誰錯誤嗎?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知道,當人們透過不同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的時候,當然就因此使得彼此產生不認同,但是這種不認同未必就代表其中一方錯了,另外一方對了,這種彼此之間的衝突會發生,就只是因為帶著不同的概念架構看待世界而已,同樣的,我們也很難交由一個第三人來當裁判,這個第三人要嘛使用了與爭論的其中一人相同的概念架構,要嘛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概念架構,不管此人是哪一種情況,都未必可以真正的為兩者的爭論做出裁決。

上述看起來是將莊子描述成相對主義者,但是我們前面說過,Putnam不是相對主義者,同樣的,莊子在文本中也有明確表達他不是相對主義者的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一段出自《大宗師》的文本來判斷。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

上面這幾句是從《大宗師》中的不同段落中擷取出來的,從這幾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子提到了「真人」、「至人」 以及「聞道」。當然,莊子提到類似意思的段落還有很多,尤其是在《大宗師》這一篇更是如此。

從這幾句話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儘管莊子認為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通常都是出於我們的成心 ,但是這不代表所有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同樣有價值的,對莊子來說,某些看待世界的方式比起其他方式來得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去效法。

因此,當我們使用西方的理論在詮釋莊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能夠說明莊子文本內,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優劣之別的這個特徵。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夠輕易的就將莊子解讀為是一種純粹的相對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Putnam的理論可以很恰當的詮釋莊子文本的原因。他可以說明莊子文本中有類似於相對主義的面向,卻依然可以對不同的觀點做出優劣評價。

到了這裡,我們大概可以給莊子的「」做出一個說明了。我認為,莊子的「道」指的就是「最適當的概念架構」。一個得道之人,指的就是一個能夠透過最理想的知識條件,選取最適當的概念架構來看待世界的人。

由於最適當的概念架構常常是根據環境以及目的而有所變動的,因此,「道」也會時時的變動,這正好解釋了為甚麼要把「道」說清楚是如此的困難,以至於莊子只好透過各種不同情況下的譬喻以及寓言來描述什麼是道。同時,這也說明了為甚麼在莊子文本中,不同脈絡下的「道」會有不同的意思。

14 則留言 :

  1. Putnam 對「知識上的理想條件」有什麼描述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知識的理想條件是會隨環境與知識的類型改變的,沒有特定哪一些條件必定是理想條件。他舉賣場的例子說明,當我們以「視覺經驗」來獲得知識時,理想條件會是「現場的燈光還算明亮」、「視覺機制正常」、「認知能力沒有受到干擾」等等等。不排除其他獲取知識的方式與環境會有其他相關的理想條件。

      刪除
  2. 看完之後覺得好感動
    你會把這寫成一篇學術文章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這篇文章是有完整版的,應該還算是頗學術吧!

      刪除
    2. 網主介不介意放完整版給我看看

      刪除
    3. 你是指放連結嗎?還是新放一篇完整版的文章在blog中?

      刪除
    4. http://ppt.cc/ci6u

      試試看這個!

      刪除
    5. 連結失效了,求新連結

      刪除
    6. https://www.dropbox.com/s/sofc4bzmy5y1at0/%E8%8E%8A%E5%AD%90%E7%9A%84%E5%85%A7%E5%9C%A8%E5%AF%A6%E5%9C%A8%E8%AB%96%E4%B8%96%E7%95%8C%E8%A7%80%28link%29.pdf?dl=0

      試試看這個!

      刪除
    7. 看到了,謝謝

      刪除
  3. 抽出雙方辯論而版主所謂闡述的部分想聽聽版煮的想法(題外話)。
    例如:雙方辯論,但是對於所發生的現象,各方闡述參雜對與錯時,我們可以透過何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尤其在現今這樣的社會,這種在現象中所存在的現象常常會發生)。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遇到這種情況時,我認為先確認雙方擁有的共識是什麼,再從這些共識出發開始繼續談會比較有幫助。

      刪除
  4. 更正錯字:
    抽出雙方辯論而版主所未闡述的部分,想聽聽版主的想法(題外話)。

    回覆刪除